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组织发展对象开展专题研讨会——青年党员如何用好新媒体传播正能量
发布时间:2025-11-03     浏览量:   分享到: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论述,引导青年党员在新媒体时代主动担当意识形态传播使命。近日,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组织各党支部围绕“青年党员如何用好新媒体传播正能量”主题开展专题研讨会。研讨会由研究生第一党支部承办,由副书记张罗兰组织、主持。学院第17期发展对象学员结合理论思考与实践案例,共话青年党员在网络空间的责任与行动,为构建清朗网络生态、传递主流价值凝聚青春共识。

本次研讨会围绕主题以“理论+实践”“案例+策略”为核心思路,各支部代表结合自身工作、学习经验,从新媒体时代机遇挑战、青年党员角色定位、传播策略创新、风险防范等多维度展开深入交流。

研究生第一党支部代表安澳瑞同志整合多方观点,提出青年党员需强化“信仰、理性、责任、创新”四维意识,针对不同平台特性差异化运营,让传播“精准滴灌”。 新媒体是意识形态交锋核心阵地,青年党员需主动参与话语权塑造,并分析平台差异化运营,需“内容与平台匹配”提升效率。小组一致认为青年党员需主动作为,让正能量可见、可感、可传递。

研究生第二党支部代表贺健伟同志以“新媒体时代的使命与担当”为切入点,剖析了算法茧房、历史虚无主义等舆论挑战,提出青年党员需提升“政治判断力、技术驾驭力、道德自律力”三维素养,并分享了“@地缘志用三维地图讲党史”、“@老师好我叫何同学”以科技内容传正能量的典型案例,为理论传播“破圈”提供借鉴。

研究生第三党支部王晓峰同志则聚焦“角色转型与实践路径”,引用习近平总书记“谁掌握了互联网,谁就把握住了时代主动权”的重要论述,通过贵州青年党员陆遥修复戈壁航标、人大博士生宋扬直播助农等案例,强调传播需“扎根实践、聚焦真实”,既要用短视频、直播等青年化形式讲好故事,更要严守党纪法规,以理性态度应对网络舆情。

本科学生第一党支部王嘉怡同志结合“我国网民达10.92亿”的数据背景,强调青年党员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价值罗盘”,严守《中国共产党党员网络行为规定》“五必须”“十不准”,通过“微党课短视频”“直播答疑”等形式,将政策解读转化为青年易懂的“身边事”。

本科学生第二支部代表路佳音同志以“实践案例见真章”为重点,分享了“蹭饭书记”董桂林用方言短视频助农、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张小娟用日记记录扶贫故事的暖心案例,提炼出“内容要真、表达要土、目标要实”的传播启示,提出“线上+线下双向奔赴”策略——线上用vlog、漫画解读政策,线下扎根基层收集民生痛点,让正能量传播既有“流量”更有“实效”。

本科生学生第三党支部马祎璇、马振中两位同志则通过“村BA”赛事传播、“青年大学习”创新案例,强调传播需“丢开说教感、贴近青年语境”,善用AIGC等技术工具,同时筑牢风险防范底线。

本科学生第四党支部李畅同志则设计“30天小组挑战”,通过“账号命名、内容创作、话题运营”的量化实践,推动支部建设延伸至新媒体空间。

本科学生第五党支部李卫星提出做“清醒的信息传播者、文化传承的使者、民生温度的记录者”,建议发起#我家的非遗技能#话题、记录校园后勤人员日常,用细节传递温暖。

本科学生第六党支部分享“AI赋能法治传播”“海安青年党员基层微光传播”案例,建议用“青年语言库”包装政策、建立“内容审核互助小组”,破解“内容引力不足、媒介素养薄弱”难题。

研讨会最后,主持人张罗兰对各支部发言进行总结,指出新媒体时代青年党员传播正能量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各支部提出的“青年语态转化”“线上线下联动”“互助成长机制”等策略,为后续实践提供了清晰路径。参会学员纷纷表示,将以此次研讨会为契机,主动拥抱新媒体,用青春之声讲好党的故事,让主流价值在网络空间焕发持久活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年力量。

文/赵梦卓,图/刘展

审核:纪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