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梦为舟踏浪前行
西安工业大学 程瀚子恒
程瀚子恒,男,汉族,共青团员,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卓越)专业2022级本科生。入学以来,程瀚子恒同学始终以严谨踏实的态度对待学习与科研,成绩优异,综合素质突出,展现出较强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在校期间,多次荣获“三好学生”称号、二等奖学业奖学金、创新创业奖学金,连续多年名列年级前茅。同时,他被授予学院“学习之星”“自强之星”“竞赛之星”等荣誉称号,充分体现了其在学习进步、自主创新与全面发展方面的优异表现。此外,程瀚子恒同学在学科竞赛中表现突出,曾获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国际二等奖、蓝桥杯大赛省级一等奖、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省级二等奖等重要奖项,在创新成果方面,获得外观专利授权一项,充分展现了其扎实的专业基础与创新实践能力。

砥砺前行,厚积薄发——记程瀚子恒同学的成长之路
在大学校园中,总有这样一类学生:他们起初并不耀眼,却凭借坚定的信念和持之以恒的努力,逐步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方向,成长为令人敬佩的榜样。程瀚子恒同学,正是这样一位从迷茫到自觉、从平凡到卓越的学生代表。
一、从迷茫到觉醒:学业的转折
程瀚子恒同学入学初期,并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只是按照老师的教学安排和学校的课程要求学习。他认真听讲、记笔记、按时完成作业,对不懂的问题也会积极请教老师与同学。然而,这种看似勤奋的努力,却并没有转化为理想的成绩。
“我明明很努力,为什么成绩总是不理想?”那段时间,他一度陷入了困惑和焦虑。直到一次课后交流中,朱雅敏老师点出了问题的关键——学习不能只停留在“术”的层面,更要追求“道”的理解。学习不是机械地重复知识点,而是要掌握其内在逻辑,理解其本质规律。
这番话让程瀚子恒同学如醍醐灌顶。他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学习方法——不再只追求课后题的数量,而注重思考问题背后的原理;不再被动接受知识,而主动去探索、去总结。每当遇到难题时,不断追问、反思、归纳。
渐渐地,他的学习效率显著提升。专业课程成绩稳步上升,从班级中游进入前列,再到名列前茅。更重要的是,他在这一过程中,真正掌握了如何“学习”的方法——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成为了主动的探索者。
当他了解到学校的保研政策后,便明确了自己的奋斗目标。他深知,目标一旦确定,就意味着要在时间管理、学习规划、科研实践等多个方面进行系统性的投入。于是,他为自己制定了详细的阶段目标:夯实专业基础、积极参与科研项目、积累竞赛成果、拓展综合素质。
在保研期间,程瀚子恒同学始终坚持“在合适的时间做正确的事情”。他合理分配时间,将课程学习与科研训练、竞赛准备、志愿服务有序结合。凭借扎实的专业素养与稳健的心态,他最终成功上岸,被自己心仪的高校录取,实现了从迷茫到自觉、从探索到成功的华丽转身。
二、以竞赛为磨砺:从挫折中成长
如果说学习的转变让程瀚子恒同学找到了方向,那么竞赛的磨炼,则让他学会了团队协作与面对困难时的坚韧。

大一那年,在学习高等数学的过程中,程瀚子恒同学对数学的严谨逻辑与推理魅力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从老师口中了解到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便萌生了参赛的想法。怀着对未知的热情,他积极联系了同班的两位志同道合的同学组队报名。然而,由于初次参赛经验不足、准备不够充分,他们的队伍在比赛中遭遇了重重困难。
三天三夜的建模与分析过程中,他们数次陷入僵局,论文迟迟无法成型。最终,他们未能完整提交论文,仅获得了省级二等奖。虽未达到预期,但程瀚子恒同学并未气馁,而是冷静分析失败原因,总结经验。他深刻地意识到,竞赛的核心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过程中的思维训练与问题解决能力的锻炼。
带着这份思考,他带领队友再战美赛(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这一次,他们做足准备:提前数周模拟训练,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反复演练论文结构与数据分析流程。
春节前夕,他们从学校启程,赴天津参赛。在异乡的除夕夜,他们没有团圆饭,也没有烟花灯火,只有满屏的数据与模型。为了优化模型的准确性,他们多次推翻重算;为了论文的逻辑严密,他们一次次推敲每个公式、每段论证。经过三天鏖战,他们终于提交了完整的论文。
虽然最终未能完成英文论文的润色,未取得最高奖项,但他们仍获得了国际二等奖的优异成绩。更重要的是,程瀚子恒同学在这一过程中收获了沉着应对挑战的心态、团队合作的默契以及在压力中持续思考的能力。
然而,他并没有止步于此。
在了解到数学建模竞赛在保研加分中的权重有限后,他开始思考新的突破方向。凭借对算法与编程的兴趣,他转向了程序设计类竞赛领域。面对算法的抽象逻辑与代码实现的复杂性,他从零开始学习数据结构与算法原理,一步步练习编程能力。
在不断的刷题与实践中,他逐渐掌握了算法设计的核心思想,也体会到编程背后的创造乐趣。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最终在第十六届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中脱颖而出,荣获省级一等奖。这一成绩不仅为他赢得了荣誉,更为他的学习和科研能力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奉献与成长:志愿服务的温度
学习与竞赛之外,程瀚子恒同学始终怀揣一颗温暖的心,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用行动诠释青年学生的责任与担当。
大一时,他加入了学校的青年志愿者协会,先后参与校园核酸检测协助、迎新服务等活动。一次次志愿经历,让他体会到“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真切含义。
学校发布陕西省远程支教公益项目志愿者招募通知后,他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加。作为大学生志愿者,他每周通过视频连线的方式,为陕西省延安市延川县城关小学的孩子们授课。
每当孩子们用稚嫩的声音说“老师再见”“老师谢谢您”时,他都会感到无比温暖与充实。这段支教经历,不仅丰富了他的大学生活,也让他更加理解教育的意义与青年一代的社会责任。
正是这种踏实奉献、温暖有爱的精神,让他在保研过程中获得了15分的志愿服务加分,而这背后的真正价值,远不止分数本身。
四、心怀理想,逐梦未来
从入学时的懵懂到如今的自信与成熟,程瀚子恒同学的大学生活,是一段关于成长、探索与自我超越的旅程。
他用行动证明:努力并非盲目地付出,而是要找到正确的方向;优秀不是天生的天赋,而是不断积累与反思的结果。他在学习中追求“道”,在竞赛中磨砺“技”,在志愿中传递“情”,在成长中体悟“责”。
面对未来,他并不自满,而是保持清醒与谦逊的态度。他常说:“大学四年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我希望自己能继续在科研道路上前行,把在学习中获得的思维方法、在志愿中体会到的温情,转化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实际行动。”
他用自己的经历告诉同学们:迷茫并不可怕,重要的是找到目标;失败并不可惜,关键是总结经验;平凡并不可耻,只要肯努力,每个人都能闪光。
他的故事平凡却真实,朴实却有力量。他用脚踏实地的行动,诠释了新时代青年应有的奋斗姿态。